2025年,广西桂林市兴安县葡萄产业迎来丰收,全县14.22 万亩葡萄园预计产量达38.5万吨,总产值突破48.5亿元。这一成绩背后,是兴安依托科技赋能、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打造的“南方吐鲁番”新样本。
巨峰葡萄挂果状。桂林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
科技赋能:品种创新与技术突破
兴安县葡萄产业品系齐全、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,重点品种有巨峰葡萄、温克葡萄、夏黑葡萄、阳光玫瑰等品种。
近年来,兴安县持续推进品种结构优化,依托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、广西农科院等进行新品种选育。2025年,兴安县引进了瑞紫香、红蜜香、红艳香、天工墨玉、RH2、RH3等6个葡萄新品种观察试验。8月召开的葡萄新品种评价会上,“春光”“妮娜皇后”等品种凭借甜分足、抗病性强等优势,被列为下一步重点推广对象。
在栽培技术上,兴安破解了多项行业难题。溶江镇五甲村委的团队针对5BB巨峰葡萄嫁接苗“生长势强、不易坐果”的问题,研发出错峰栽培技术,使妮娜皇后采摘期从9月延长至11月,售价提升至12元/公斤,较普通葡萄高出4-6元。这一技术已在全县11个示范园推广,带动3000余农户实现错峰上市。
品质提升:标准化生产与智慧溯源
为巩固“绿色、优质、生态”的品牌形象,兴安县高标准精品葡萄生产试验示范逐步完善,在全县建立11个高标准精品葡萄示范园,推广葡萄标准化生产、控产提质、水肥一体化、高效配方施肥、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技术。2024年发布的《巨峰葡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》等两项团体标准,进一步规范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管理。
与此同时,兴安县率先在2万个葡萄产品上启用二维码溯源系统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葡萄园土壤检测、施肥记录等信息,实现“从田间到舌尖”的全程透明化。配合冷链物流体系升级,葡萄破损率从6%降至1%,当日可直达广州、南宁等市场,包装成本降低50%。
产业融合:从“甜蜜经济”到“全域生态”
目前,兴安葡萄产业正从单一种植向三产融合跨越。溶江镇打造的灵渠葡萄公园(南园)已成为农旅新地标,游客可体验采摘、酿酒、科普等项目,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。拓展电商渠道,叮咚买菜等平台与当地合作社达成长期合作,阳光玫瑰、妮娜皇后等高端品种通过冷链直供全国,2025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0%。
提子广场。桂林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
游客可体验葡萄采摘。桂林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
产业升级直接带动农民增收。溶江镇2024年人均葡萄纯收入达6632元,占农民总收入的33%,更有5000余名种植户通过技术输出、疏果服务等获得额外收入,仅外出疏果一项年收入就超1亿元。“种葡萄不仅让腰包鼓起来,还让我们成了全国同行的‘老师’。”葡萄种植户唐诚旺说。
市场突围:产销对接与品牌溢价
8月举办的广西兴安葡萄产销对接会上,70余家全国采购商与当地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,现场签约订单超5万吨。北京新发地、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等头部企业负责人说,兴安葡萄凭借“错峰上市+全程溯源”的组合优势,已成为华南市场的“品质标杆”。
为提升品牌溢价,兴安正整合分散商标,推出统一包装标识。2025年,“兴安葡萄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预计突破30亿元,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份及越南等东盟国家。兴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,将推动“葡萄+文旅”深度融合,让兴安不仅是“葡萄之乡”,更成为“田园综合体”的典范。(刘光琳 易祚平 谭正贤 陈宇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