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河兴水绘就美丽新画卷-新华网
新华网 > 广西 > 政务信息推广 > 正文
2025 08/14 11:02:20
来源:广西日报

治河兴水绘就美丽新画卷

字体:

  原标题:治河兴水绘就美丽新画卷

  8月12日,荔江湾碧波荡漾。游船犁开水面,两岸奇峰叠翠,鹞鹰山的倒影在粼粼波光中随波轻颤。“早就听闻‘桂林山水第一湾’美名,身临其境方知其壮丽。”来自山东的游客宁先生立于船头,由衷赞叹。谁能想到,这片入选“广西美丽幸福河湖”的灵秀水域,昔日曾是让沿岸村民饱受洪水侵扰的险滩。

  水是生命之源,亦是发展之基。近年来,荔浦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将河流治理作为推动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,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通过实施“硬工程+软治理”双轮驱动措施,将防洪保安、生态修复、文旅融合与产业兴旺有机统一,使昔日“水患之困”转化为“发展之利”,让一条条幸福河湖不断筑牢荔浦市生态屏障,成为惠民生、兴产业、促振兴的绿色动能。

  化水患为水利 筑牢安全屏障

  “百年一遇的‘6·7’特大洪水,水漫过腰,沿岸的砂糖橘和农田全被淹。”荔浦市青山镇青云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春莲回忆起5年前那场灾害,仍心有余悸。当时,荔浦河、马岭河等河流防洪设施匮乏、标准较低,洪水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和粮食安全。

  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,荔浦市在2021年立下“让每一条河流、每一个湖泊都成为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湖”的目标任务,开启了治河攻坚战。

  马岭河是荔浦河最大支流,贯穿花篢镇、双江镇、马岭镇。过去,因河道淤积、岸坡坍塌,导致行洪不畅。近年来,荔浦市累计投入3700万元,精心打造14公里生态护岸。该工程采用“格宾石笼+植被固坡”的生态工艺,在有效加固河岸、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,最大程度保留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与生态功能。

  “现在,面对较大汛情,我们都能从容应对。”马岭镇水利站负责人何世港介绍,该镇沿岸1500亩香瓜基地再未受洪水侵袭,年产值稳定在2000万元以上,沿河村民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。

  “我们建立了‘项目储备库+国债申报’机制,优先将防洪需求最迫切、群众呼声最高的河流治理项目纳入国债支持范围。”荔浦市水利局副局长卢伟东介绍,该市于2024年成功争取增发国债资金8120万元,集中用于6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,治理河流总长46.02公里,有效保护农田6.08万亩,惠及人口3.64万人,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与治理效果精准化。

  如今,荔浦市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由不足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,洪涝灾害损失同比下降40%,为乡村振兴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安全防线。

  以河湖为媒 激活文旅新动能

  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。在荔江湾景区,游船穿行于鹞鹰山、白马山之间,两岸喀斯特峰林倒映水中,鸬鹚捕鱼表演引得岸上游客阵阵喝彩。荔江湾景区河段是荔浦首条获评“广西美丽河湖”的河道,也是当地探索“治水+文旅”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。

  “我们将荔江湾河道治理定位为综合效益工程,统筹防洪固堤、风景旅游、生态修复、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多重目标。”该景区负责人李莉介绍。近年来,荔浦市在荔江湾河道治理中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通过系统推进河道清淤疏浚、岸线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工程,注重保留河流的自然蜿蜒形态,配套建设观景步道、游船码头等设施,形成了“一湾拥多景”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,实现了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治理目标。

  如今,游客不仅能乘船畅游山水画廊,探秘天宫岩“洞中九寨”的喀斯特奇观,还能在生态农庄体验果蔬采摘乐趣,感受高空玻璃桥的惊险刺激。多元化的文旅体验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态,也带动了沿岸村民增收致富,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  “冲着‘桂林山水第一湾’而来,没想到还能一站式体验这么多精彩项目。”广东肇庆游客李女士正带着孩子在天宫岩洞内体验堆雪人,开心地说。

  不仅如此,荔浦市还依托荔江国家湿地公园、滨江公园,大力实施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工程,并通过打造沿河绿道网络,有效激活全域旅游。其中,马青线15公里骑行绿道将绿水坝、水韵黎村、思贡村等景点有机串联,形成一条特色旅游带。在绿水坝,村民搭设凉棚售卖时令水果,游客戏水消暑;水韵黎村以“睡美人”山倒影景观成为网红打卡点;思贡村天然河滩则吸引亲子家庭露营写生。“这条绿道像一条丝线,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。”荔浦市骑行爱好者周先生感慨道,这条绿道已成为他和朋友们周末休闲骑行的首选。

  得益于河流治理成效,荔浦市荔江湾景区、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,荔浦河荔江湾至红桥河段、马岭河绿水坝至碑头坝河段、荔浦河思贡村河段和蒲芦瑶族乡社区段等河段陆续入选“广西美丽幸福河湖”。据统计,今年1—6月,荔浦市游客接待量达504.33万人次,同比增长11.5%;旅游总收入达67.96亿元,同比增长12.5%。

  水润乡村 书写振兴新篇章

  走进荔浦市东昌镇思贡村,粉墙黛瓦的农舍掩映于翠竹绿树间,天然弯曲的河滩与平整的休闲步道相得益彰,构成秀美的南方水乡风光。“以前河水浑浊,别说白鹭,鱼虾都少见。现在水清了,鸟回来了,游客也跟着来了。”提到村里的变化,村民陆春任感慨万分。

  思贡村的蝶变,是荔浦“幸福河湖”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。作为荔浦河的重要河段,在治理过程中,荔浦市秉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的理念,在保留天然河滩生态本色的同时,科学加固河岸、铺设亲水步道,实现了沿岸村庄与河流的和谐共生。

  如今,荔浦市青山镇三联村,马岭镇新黎村、广安村等一批村庄依托水美环境,成为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,形成“一河一特色、一湾一风情”的生态格局,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,推动荔浦市走上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康庄大道。“家里的农家乐旺季时每月收入能超10万元,这都托了家门口好山好水的福!”青山镇村民钟女士满脸幸福地说。

  河流治理不仅带来生态美景,还激活了乡村产业。通过对蒲芦河、栗木河等支流的有效治理,荔浦市荔浦芋种植面积持续扩大、产品品质逐年提升。目前,荔浦芋种植面积已超5万亩,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,带动5万多户农户稳定增收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河流治理实践深刻唤醒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。马岭镇村民自发组织起护河队,定期清理河道垃圾、劝导不文明行为;沿河学校常态化开展“保护母亲河”主题实践活动,爱水、惜水、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。(记者 黄海健 通讯员 周俊远 实习生 邱如琳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陈燕】